《路寒袖專欄》 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2011.2.23
|
《攝影發想詩》
風的朗讀
我們挺立此地
等風,以它低沉的嗓音
朗讀招潮蟹寫給海的
一首接一首的
深情短詩
外星來的呼喚 文.攝影/路寒袖
小時候陪父親搭乘他服務的台鐵火車到彰化,從大甲一路行經甲南、清水、沙鹿、龍井、大肚、追分等站,這些站名成了未上學前,父親教我認識漢字的開始,它們可說是我學習的早收清單。
高中讀的是台中市區的學校,假日往返台中與大甲雖然也都得行經清水,但清水總在我路過之處。
清水這地名其實挺好的,從字面觀之,既磊落靜謐又明心見性,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它對我而言就只是一個淡淡的地名。
一九九五年起我回到台中,主編台灣日報副刊,策劃不少台中地區的文史專輯,也找了不少清水在地的文化推動者撰稿,他們幾乎都是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的重要成員,透過他們的人與文章,我對清水的認識才超越了筒仔米糕、紫雲巖、蔡惠如、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。
又過了幾年,我應邀於台中縣港區公民大學(設於梧棲)開了三年課,一群學生從頭跟到尾,即使我離開了,同學的聚會依然賡續不輟,他們大都住在清水、梧棲一帶,所以不時就提醒我一定要找時間去看看高美濕地。
學生為我報路的方式讓我心有戚戚焉,她說:循61號西濱快速道路,到105號橋墩左轉,照路標走,就到了。這讓我想起素樸的農業時代,地標重於地址,寓藏著人與空間親密、信賴的感覺,循著這樣的路徑去造訪高美濕地,就像要去會見多年不見的老友,既是滿懷期待,又充滿諸多想像的緊張。
高美濕地的前身是高美海水浴場,位於大甲溪入海口南岸,然一九七六年台中港啟用後,為防溪砂流入港口,乃在港口的北邊興建攔砂堤,從此,溪水沖刷而下的泥砂被擋而淤積於海水浴場,逐漸演替成多元的棲地型態,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資源。
高美濕地最鮮明的地標是那十八座風力發電機組,是科技化後的風車進化版,每座高達六十五公尺,矗立海濱,英姿雄偉引人翹首仰望,一轉動起來,呼~呼~呼~的風聲,低沉渾厚有如外星來的呼喚。
此地生態豐富而多元,在多達一三一種的鳥類中,有瀕臨滅絕的黑面琵鷺、黑嘴鷗,珍貴稀有的唐白鷺、鴻雁、黑頭翡翠等,此外還有可愛的招潮蟹、彈塗魚。植物則有此濕地最重要的生產者雲林莞草,面積約有十公頃,是全國僅存最大的族群生育地。另外,大安水蓑衣已被列為台灣稀有及瀕危的植物,其他還有水筆仔、馬鞍藤、濱刀豆……。
所以在當地文史工作者、相關保育團體等十五年的奔走努力之下,二○○五年,高美濕地終獲台中縣政府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,這是台灣的第十九座,但卻指揭了台中地區於生態保育的新紀元。
《小詩一分鐘》
看圖讀詩,很容易就察覺詩中的「我們」指的是海邊那十八組巨大的風力發電機,無論是它們的造型或功能,其實都很好切入、發揮,可以想像它們如低音歌手、打給遠方(甚至外星)的旗語、為地球吹送涼風(因為暖化)、生態的衛兵(因為風力發電為無污染能源)……等等。本詩將它們譬喻為巨大的傳播器,以極大之聲來朗讀小小招潮蟹的情詩(足跡之喻),暗喻牠們的情亦是深遠巨大。而似如無奇的第四句「一首接一首的」,卻有值得推敲的地方,試想若改成「一首又一首的」、「一首一首的」、「一首首的」,其中的差異在哪裡?
《攝影一分鐘》
這種景其實很容易拍,只要注意海平線是否抓平,那大致上差不到哪裡去,即使逆光,剪影效果也是好的,有時我們甚至刻意要那種味道。但因為太好拍了,以致於缺乏特色(大家拍出來的都一樣),如果只取景那兩排風力發電機組的話,易顯枯燥、匠氣,這時不妨借重前景來補強,或與他人的作品區隔。這張照片即是取戲水的一家六口為前景,除了構圖的考量外,畫面呈現出的親子和樂、美滿,更象徵著生態教育、親近自然,家庭是最佳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