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路寒袖專欄》  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2011.3.9


新店灣潭1.jpg 


《攝影發想詩》 

 

新店灣潭 


知道你終究必須向前行去

就如天命所安排的路徑

但請你偶爾轉身回望

那些沿途呵護你的山巒

以及,遞送溫暖的家

他們之於你

是那麼的投入


新店碧潭.jpg 


山水的誘惑  文.攝影/路寒袖


因為禁不起山水的誘惑,我住進新店。

那是山坡上的老社區,必須越過碧潭才到得了,當時想像每天走吊橋出入,一泓翠碧潭水映晃盎綠山色,現實生活大概沒什麼比這樣還浪漫了吧。它的名字也很動聽,叫「美之城」。社區很大,超過一千戶,我搬入時,進住率還不到六成,推想主因是地處偏僻,交通不便。


若過了社區大門再往裡走,下了另一邊的山坡就可到淨水廠,新店溪於此兜了一大圈,在淨水廠的這段,平順無阻,當地人稱為直潭。它的右岸是偌大的一片平原,早先皆為農耕之地,後來一半被徵收建了淨水廠,餘下一半經重劃後由地主自建住屋。直潭出了一位世界名人,即經營之神王永慶。


溪水輕騎掠過廠區後,右岸山勢猶酣,臨空劈下,巨臂伸展,看似抗拒,卻又像溫柔的擁抱,溪水流淌至此,前行無路,一失神即打滑傾彎向左;而左岸丘陵餘威方盡,再無氣力橫逆水神,乃任其蜿蜒蛇繞而過,是謂灣潭。


美之城是沿山坡而建的住宅區,從最高處往前往下看去即是這一方低平的淨水廠,遠遠觀之,更覺它如被呵護環抱的山谷。晨昏之際,陽光挪移幻化;或季節邅遞,雨意迷濛,薄施雲霧。記得當我第一次看到如此景致,恍恍然如墜夢境之中,心想,若非地處城市的邊緣,否則怎會有此山景?


始終覺得「城市邊緣」是這裡最貼切的形容,我甚至曾以此名為報社副刊撰寫散文專欄,雖然總計才寫了十五篇,而且每篇幾乎都是交稿的前晚一夜寫就,但其中兩篇〈守護灣潭的燈〉、〈等待冬天〉卻分別被收錄於康軒版、南一版(已替換)的國中課文裡,這應是環境為創作帶來了豐富的能量的最佳例證吧。


只要得閒,我就愜意的漫遊於山間溪邊的小徑,讓世俗塵囂被隔於綠蔭水聲之外,黃昏斜日,特別喜歡到直潭轉灣潭的溪邊獨坐,這裡的靜謐像是被山水濾過一般,無聲裡含蘊著清澈空靈的祥和。對岸是香火鼎盛的海會寺,寺廟的金黃琉璃屋瓦從綠蔭之中探出頭來,凝觀著平和無波的水流,雖然一切無言,卻像是佛者說法,只能意會,知或不知,端視因緣。


然而人的世界總是矛盾又複雜的,有人淨心戒欲、參禪見性,卻也有更多的人貪一時之便,蠅頭之利,枉顧生態危機,所以文明吞噬自然的速度是何其的迅速啊。野薑花一向是我觀察城市邊界位移的重要指標,搬到這裡的第一年,往淨水廠的路邊即處處可見花蹤,但每年它們都節節敗退,而且一年比一年快,不出幾年光景就如被操家滅族一般,只剩一些倖存者遁逃於幽深隱密的水湄谷底,而一路追殺的兇手當然就是人類了。


進步不是用文明取代自然,而是學習如何尊重自然,並與自然和諧共生,這當今人類最大的課題我們才剛開學。



《小詩一分鐘》 

本詩描寫新店灣潭,從兩大要素切入、發揮,第一是「彎」,河道彎,如人之轉身,轉身則會回頭(望)。第二是潭水的山巒、社區倒影,山巒有環抱、屏障、呵護、支撐、堅定、偉岸……等等的意象;而社區(房屋)則是家的象徵,就有溫暖、和樂的感覺。寫作的構想是設定溪流如出外奮鬥、打拼的年輕人,雖然一切必須以事業、理想為重,但亦不能盲目的橫衝直撞,有時仍需懂得變通,與停下腳步休息、思索,然後再出發。而在回顧的同時,尤應留意一路上關心、協助的師長朋友,當然還有最主要的支持力量──家庭。不論何者,他們的心意總是無私,總是全心全意的投入,故詩中的「投入」一語雙關,一為形體投入水中而成倒影,一為愛護之心的投入是百分百。


《攝影一分鐘》 

這兩張照片都是手機所拍的。拜科技之賜,現在的手機幾乎都有照相(甚至攝影)的功能,設備愈來愈精密,畫素也愈來愈高,但無論如何,到目前為止,手機照相依然比不上傻瓜型的數位相機(更遑論單眼了),譬如鏡頭太小、敏銳度不足,但只要了解它的優缺點,還是常可拍出不錯的作品的。本圖忠實的呈現新店溪的流向(特別是灣潭之彎),它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找到最佳的角度。其次要注意的是水中倒影的清晰度,比較可惜的是,拍這張照片時,才雨過沒幾天,所以溪水略嫌黃濁。此外,鏡頭上方那枝樹椏有平衡畫面及標示景深的功能,是不可或缺的陪襯。而直式拍碧潭的這幅,構圖比較大膽,以高速公路的橋墩斜掠畫面,切出三塊不完整的風景,分別是天空、山巒與溪水,黑影佔了一半的面積,除了美學的思考外,也提醒我們,文明建設與自然、風景的衝突與矛盾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